March 12, 2009

  • 昨日與同窗談及中化科考試,馮永杰同學說(記憶中大概如是,有錯請指正):
    「其實我依家都仲未睇過嗰六篇文化篇章,唔知睇唔睇好」(眾人望著他)「不過有一日係喺圖書館,陳雲批評嗰六篇文本書我就就睇哂」
    而馮兄好像是全級中化模擬試最高分的。

    不少友人(特別是林廷聰同學)都知道,在下對六篇文化篇章沒好感。但要不是馮兄閒談中提及,我根本不會去找這本書。謹此致謝。

    書中陳雲先生旁徵博引,將六文逐一批評拆解,往往擊中要害,令人佩服。(註:書中亦收錄部分反對陳雲的意見,可供參考)

    例如他談趙文:
    『趙氏說……中國「禮樂一體、詩畫同源、詩畫一家、文史哲自古難分」,而西洋則「樂舞獨立、詩畫無關、文史哲各自獨立」;總之,中國什麼都是「合」,西洋什麼都是「分」。枉趙氏曾經周遊西洋列國,他真是瞎了眼了。西洋的舞,是一律無伴奏的麼?蕭邦和約翰.史特勞斯不是寫了頗多舞曲的麼?西洋的畫,沒有取材於史詩和詩篇的麼?哲學家尼采和沙特,難道不同時是文學家麼?

    他談劉文中「科學是整個化在文化之中」的看法,則認為:
    『劉氏拿來研究的中國科學書籍,主要可分三類:筆記雜志(如 《博物志》、《夢溪筆談》)、民間雜學(《相牛經》、《相馬經 )以及科學知識集成(如《考工記》、《准南子》、《周髀算經 、《天工開物》、 《物理小識》。……試問從雜學和總集的作者(有些其實是編者!)裏面,又怎會尋找到專業科學家呢?』
    『他曾籠統地提到醫學古籍,也提及《黃帝內經》,但沒有再探究下去了。中國的傳統科學,以天文觀測和醫學為最發達,前者多是官學,後者多是私學。漢代自陶弘景時,醫藥已經分家,道士陶弘景終生採藥、試藥,編成《本草經集注》;北宋時,藥學分業;明朝萬曆年間,李時珍獨立完成《本草綱目》、《奇經八服考》、《澦湖服學》等巨著。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的醫籍佔量最大,有五百二十卷,另五百卷《醫部彙考》;單是脈學,從西晉王叔和的《服經》起計,有一百多部事著。劉氏應該徵引這些專門著作,然後以同期的歐洲醫籍和藥典來比較,這才是有歷史見識(「史識」)的比較方法。』
    之後他再提及歐洲同期(十六世紀)的醫學也是「關聯感應的」:『醫藥方面,他們一樣用同類相求、以形醫形的思考(similia similibus curantus )。比如說,核桃像人的腦殼,因此推論可以治頭疼,還說桃殼治頭骨的疼,桃仁治腦內的疼;紅色的昆蟲可以治血病;烏頭的種于像人眼,因此可以治眼疾云云。』引經據典之詳,令人拍案叫絕。

    我以前還以為,大多數人都只為應付中化試卷二之需,才違心地寫出與所謂「中國文化」相合的觀點,其實並不同意。昨天卻看見同組考生之中,不乏如W兄所言,「文化上腦」的人;再想起去年曾聽某吳姓中化科補習名師的課近一年,當中不乏事實上的錯誤,或片面詮釋中國文化,以至扭曲事實以遷就其理論的說法。而該「名師」的課,卻年年爆滿,學生人數亦似乎有增無減。難道本港已受所謂「中國文化」侵蝕的人,是這麼多嗎?

    誠意推介青文書屋編的《天書Impossible》。

    P.S.是次筆戰發生於九九、二千年間。而自此之後,考評局的命題方向漸趨開明。不知兩者間有關係否?

Comments (4)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