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4, 2010
-
回港,對政改討論的看法
週一回到香港,彷彿看見停頓的時間。書櫃上還是去年的高考書,衣櫥內最上面的是去年各迎新營的T恤。可惜九個月確實過去,已無可挽回。
先別談這個。面書上不少舊友反對政改方案,不敢苟同。倫敦政經這邊的朋友們,卻是相當政治中立,不動聲色。既然如此,我就拋磚引玉好了。
現方案建議在立法會增設十席:五席由地區直選產生,五席由某數量的民選區議員提名民選區議員參選,再由全港直選產生。換言之,由直選產生的立會議員比例,由30/60(50%),增至40/70(58%)。目前由議員提出的議案,要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兩邊同時過半數通過,方算通過。若分組點票不變,新直選「區議員」代表計入「功能組別」之中,作用比加十個地區直選議員更大。
有友人認為方案沒有保證2017和2020年實現普選,支持之等同放棄爭取普選。可是若方案不能通過,普選是否不再遙遙無期?2005年泛民否決當日類似的方案,可沒有換來甚麼承諾。況且即使中央或港府不反對,現時的立法會也不會通過直接廢除功能組別,議席全面普選。目前非民主派的功能組別議員有二十五人,足以否決方案。逐漸增加直選立法會議員的比例,削弱特權階級的勢力,並給他們適應的時間,才有可能最終廢除功能組別。
更重要的是,通過方案將讓中央正式表態,為民主進程訂下底線。先前不是有不少建制派的「專家」指民主黨的改良方案違反常委會決定甚麼的,這幾天又忽然轉軑的麼?這種現象,或許說明中央內部有不同看法,建制派消息混亂,最近才統一口徑。立會通過方案,即是把方案送到人大常委會面前。若中央否決曾蔭權支持提出的方案,無異公開不信任特首,大幅削弱其管治能力;管治危機恐非中央所樂見。若一如港人預期,人大常委會通過方案,即是正式承認每四年加十席直選符合基本法「循序漸進」的規定,親建制派也不能再就此大做文章。2014年政改討論再啟的時候,政府提出的方案再差,也不能比今天中央裁定合法合憲的差,變相劃下最低進度。長此下去,泛民支持度不變的話,終有一天可以取得過半議席,有更多籌碼與港府談判。
鄭家富擔心新的區議員由全港選民選出,動輒取得二三十萬票進入立法會,會令日後取消功能組別更困難。過慮了。要循新區議會界別進入立會,要有十位仍至二十位區議員提名,沒有政黨支持甚難。香港諸政黨中,只有民建聯(117席)、民主黨(62席)、民協(17席)、自由黨(14席)或有此能力。既需政黨支持才能參選,新「區議員」界別議員為下屆選舉著想,大多不會貿貿然遠離其綱領。文匯報引述同樣反對方案的余若薇指新增議席「『選區太大』[即全港],將會製造一個『超級議員』……最終只會是少數政黨的囊中物,選出來的議員亦只會聽從政黨指揮」[i],倒是正中要害。只是「政黨」不單指民建聯,也指植根地區,同屬泛民的民主黨和民協(2008年自由黨地區直選全輸,及後多名要員退黨,一蹶不振,大概可以不計)。回歸後泛民得票一直是六成左右,其中民主黨民協該得三席,不多不少;公民黨、社民連無從分一杯羹,可能是反對的理由之一吧,不過也無謂揣測。
的確,區議會一般都較親政府。不少市民會在區議會選舉投民建聯,取其地區服務(畢竟人家的錢不是白花的);到立會選舉則投民主派,取其敢言。但若選民了解區議會選舉會影響立會的席次,投票時應會再慎加思索。當然,不論市民多麼支持民主派,區議會選舉時還是在小選區裡投票,是選人多於選黨。若過去三年民主派荒廢地區工作的話,2011年再次大量流失議席,連三個立會候選人也推不出來的話,也怨不得人家了。同樣地,我不擔心建制派晚些提出不合理的參選門欖。要不然,選民像2003年一樣,在2011區會選舉大批倒向民主派,過高的參選門欖只會害了建制派。
如果可以一步到位,取消功能議席的話實現普選,不是不好,但不可能。既然正面攻擊不可能,那就打持久戰,逐漸消耗某些階級在政治上的特權。民主進程或者緩慢,但發生了,就不可逆轉。我們可以長期抗戰,因為時間在我們這邊。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四日於沙田家中
[i]香港文匯報,2010-06-24:「新增區會五席 葉國謙倡比例制」
Comments (2)
Welcome back to HK! For the summer holiday?
The problem now is, nobody can foresee what will happen in 2012, and after.
Wish all of us good luck!
@Frostig - Good luck!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