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純數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讓時間倒流兩天
再多當然更好
不過我曾經錯失的,又豈只兩天。
祝各位考試好運
昨日與同窗談及中化科考試,馮永杰同學說(記憶中大概如是,有錯請指正):
「其實我依家都仲未睇過嗰六篇文化篇章,唔知睇唔睇好」(眾人望著他)「不過有一日係喺圖書館,陳雲批評嗰六篇文本書我就就睇哂」
而馮兄好像是全級中化模擬試最高分的。
不少友人(特別是林廷聰同學)都知道,在下對六篇文化篇章沒好感。但要不是馮兄閒談中提及,我根本不會去找這本書。謹此致謝。
書中陳雲先生旁徵博引,將六文逐一批評拆解,往往擊中要害,令人佩服。(註:書中亦收錄部分反對陳雲的意見,可供參考)
例如他談趙文:
『趙氏說……中國「禮樂一體、詩畫同源、詩畫一家、文史哲自古難分」,而西洋則「樂舞獨立、詩畫無關、文史哲各自獨立」;總之,中國什麼都是「合」,西洋什麼都是「分」。枉趙氏曾經周遊西洋列國,他真是瞎了眼了。西洋的舞,是一律無伴奏的麼?蕭邦和約翰.史特勞斯不是寫了頗多舞曲的麼?西洋的畫,沒有取材於史詩和詩篇的麼?哲學家尼采和沙特,難道不同時是文學家麼?』
他談劉文中「科學是整個化在文化之中」的看法,則認為:
『劉氏拿來研究的中國科學書籍,主要可分三類:筆記雜志(如 《博物志》、《夢溪筆談》)、民間雜學(《相牛經》、《相馬經 》)以及科學知識集成(如《考工記》、《准南子》、《周髀算經》 、《天工開物》、 《物理小識》。……試問從雜學和總集的作者(有些其實是編者!)裏面,又怎會尋找到專業科學家呢?』
『他曾籠統地提到醫學古籍,也提及《黃帝內經》,但沒有再探究下去了。中國的傳統科學,以天文觀測和醫學為最發達,前者多是官學,後者多是私學。漢代自陶弘景時,醫藥已經分家,道士陶弘景終生採藥、試藥,編成《本草經集注》;北宋時,藥學分業;明朝萬曆年間,李時珍獨立完成《本草綱目》、《奇經八服考》、《澦湖服學》等巨著。清代《古今圖書集成》的醫籍佔量最大,有五百二十卷,另五百卷《醫部彙考》;單是脈學,從西晉王叔和的《服經》起計,有一百多部事著。劉氏應該徵引這些專門著作,然後以同期的歐洲醫籍和藥典來比較,這才是有歷史見識(「史識」)的比較方法。』
之後他再提及歐洲同期(十六世紀)的醫學也是「關聯感應的」:『醫藥方面,他們一樣用同類相求、以形醫形的思考(similia similibus curantus )。比如說,核桃像人的腦殼,因此推論可以治頭疼,還說桃殼治頭骨的疼,桃仁治腦內的疼;紅色的昆蟲可以治血病;烏頭的種于像人眼,因此可以治眼疾云云。』引經據典之詳,令人拍案叫絕。
我以前還以為,大多數人都只為應付中化試卷二之需,才違心地寫出與所謂「中國文化」相合的觀點,其實並不同意。昨天卻看見同組考生之中,不乏如W兄所言,「文化上腦」的人;再想起去年曾聽某吳姓中化科補習名師的課近一年,當中不乏事實上的錯誤,或片面詮釋中國文化,以至扭曲事實以遷就其理論的說法。而該「名師」的課,卻年年爆滿,學生人數亦似乎有增無減。難道本港已受所謂「中國文化」侵蝕的人,是這麼多嗎?
誠意推介青文書屋編的《天書Impossible》。
P.S.是次筆戰發生於九九、二千年間。而自此之後,考評局的命題方向漸趨開明。不知兩者間有關係否?
今日考中化口試。
早上回校練習。同學問林師若首輪發言後成「五對零」之局,該甚麼辦。『你可以這樣說,「假設有第六位同學在場,他或者會想……」然後再提出相反的意見。』我深以為得計。
然後再往陳師處練習小組討論。題目好像是「社會是真正學習的地方?」,在下是1號考生。而不幸地,每個人(包括我)都同意這命題。於是我想起林師的話,說是有個英國的數學家(應為G. H. Hardy),認為數學本有其美感,不應刻意尋求應用之法。當然,每次發言聲明「我其實同意各位的,但如果他/有人說……」之類。結果,陳師認為我有被視為自相矛盾的危險。甚麼?
我的小組討論題目是「當醫生、律師都需要考取執照,為人父母是否需要考取執照?」。歷史重演。我仍是1號。我不同意。其餘四位也很友善地支持我。然後3號首先發言:「既然我們在這個問題已達成共識,不如我們一起討論父母和子女間的理想關係是怎樣的……」甚麼?我對離題可沒多大興趣。慶幸,可能是我一向都對文化篇章(特別是吳森的)沒多大好感,我的立論基礎是「不可行」和「該接受家長選擇不同方式教子」,而不是他們的甚麼「為人父母者有情,不是一種專業,不能用一紙文憑概括」等很「文化」的論據。於是我指出香港有人虐兒,有人未婚懷孕,其中有的會拋棄子女,現代父母也常閱讀兒童心理學的書籍,或花時間收集幼稚園/小學/中學的資料等,試圖指出其論證(但非結論)的不當。結果要以一敵四。離場時彷彿看見一考官對我微笑,是欣賞還是恥笑,則如我的成績一般無從判斷。
個人短講的題目則是「水、火、人」。很普通地談人的性格,說水利萬物而不爭,給人隨和而沒有性格的感覺,但給足夠時間,水滴石穿;火則有衝勁和活力,負面地說則是有破壞性,但也可以被引導至較平和的一面,例如打邊爐;兩種性格合一,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很行吧。出來跟別的考生談起,,卻發現「我講天人合一囉」「下,我講關聯感應喎」。我開始懷疑有多少人的靈魂已被文化篇章侵蝕。(W:文化上腦)
我早到考場,在外邊的長椅坐的時候,忽然有一名中國籍男子走過來宣告「仲有一分鐘」。後來才明白我左右的都是他的學生,他們在作最後的準備。無從稽考的是,提供「直到考場門外」這麼周全的教育服務的學校/補習社,是那所?
另,與友人留意到高考的考生編號是有點規律的。普遍而言,「0」號開頭的都是女生,「1」號開頭的都是男生。只是,凡事總可能有例外。
P.S.: 大家AL加油!
1. 昨日去卓悅行,無意聽見些有趣的東西。電台主持說,現時會考的教科書平均每科五百頁,來年「三三四」學制推行之後,每科平均頁數將增至一千四百頁之類(大概如此)。若所言屬實,即是平均每年每科由二百多頁增至近五百頁。可是,新高中的課程更接近現時會考多於高考,照理每年的知識含量該是低了,何以頁數不減反增?我想到的原因,不是比以前更多插圖,就是因為每科都將有校本評核的緣故,多了更多的支援材料。再不然就是加進了更多無聊東西,例如在數學書中插些沒人理的專題研習題目,在中文/中史書加些給老師挑處用的漫畫插圖之類。更有可能的,是三管齊下,保證書商可以再加價,而且學生的書包不會過輕。
2. 我還是不喜歡新高中的設計。放棄每年以相約的百份比分等的做法,改用描述語焉不詳的水平參照,我怕會走上英國的舊路,A級比例和及格率每年增加。即使考評局不刻意放鬆評級,隨時日逝去,補習社和學生會對新制評分方式的掌握會越來越準確,符合參照水平的學生會越來越多。加上課程搞得越來越簡單,但大學學位數量不變,考試技巧只會變得更重要。
3. 高考經濟補DY的同學,還是小心為妙。他對匯率的概念似乎有點混亂。抄了一大堆東西,最好回家自己思考一次。此外,first round effect、second round effect的說法,好像不太準確。
[純屬個人意見;考生在應考前應自行衡量不同看法對自己是否適用]
4. 早幾天在拔萃小學外的天橋看見這個:
留意英文
'If you drink, don't drive!'
是現在式
看來每晚睡前喝杯酒,但不酒後駕駛的人,也不該駕車了。
香港人常取笑內地的英文標語,原來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可悲。
5. 另外在太子站發現一幅有趣的廣告:
close-up:
內地有廠商請女工時專請未婚的,說是她們比較順從,而且沒有家庭包袱,比較願意加班多賺錢。怎麼不把婚姻狀況也刪掉?希望政府只是宣傳一下而已,沒打算立法。畢竟性取向不像性別、年齡、種族一樣可以明確區分。條文或是執法寬鬆,自是沒意義;要是條文嚴格,我怕被解僱的都去聲稱是遭到岐視,不能保護真正被岐視的人,只是打亂市場秩序而已。不要誤會,我不反對同性戀,也不岐視同性戀者。只是覺得人有選擇性取向的自由,別人也有與任何人訂約或不訂約的自由。
題外話:這個廣告竟然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發出的。奇怪。
蔡兄最近又有新作,話題仍然是華仁
大家可以過去讀一讀
http://www.xanga.com/InquisitorGeneralis/693676848/item/
Is this Wah Yan?
聽到中五師弟說,某位訓導主任打電話警告走堂的同學。
明年開始,華仁將在八時二十分開始上課,到三時四十分才放學。
至於午飯時間嘛,
本來還以為縮到只剩下五十分鐘,後來才知道是延長到八十五分鐘。
說來實在慚愧,在華仁讀了七年書,
英文程度還是低得連fifteen和fifty都聽不清。=]
據今日所見,同學對延長課時沒多大反應
也難怪。這類傳言好像已經說了一兩年,每回開學前總要傳一次的
已經麻木了吧。
不過聽說校方還要設立電子拍卡點名系統
還有之前聽過的甚麼「巡邏小隊」(個人認為機會較微)
恐怕過幾年之後,我還能不能認得這是華仁。
在週會時(大意,原文或有少許出入)
H:「Is this Wah Yan...」
我:「其實我有少少想大聲問佢,"Is this Wah Yan?"...」
H:「你打唔打算申請prin. nom./scholarship?」
我:「咁又係......所以咪剩係諗囉」
我承認我只是無能的懦夫
不能也不敢去做些甚麼去阻止華仁逐漸被同化
只能
看著我們曾經熟悉的華仁
走進歷史
未來的師弟,或許只能從《華暉》或《華粹》的一些文章
窺見華仁自由的片段回憶
如同我們閱讀舊日校刊一樣
華仁正在下沉
這齣悲劇,在台下看了七年
開始的時候,劇情還不太明白
看到今天,也該輪到我們離場了
"If you put two economists in a room, you get two opinions, unless one of them is Lord Keynes, in which case you get three opinions."
Sir Winston Churchill
So please don't muddle with what qualifies as a 'Keynesian' model.
It seems, Lord John Maynard Keynes changed his view several times throughout his life.
Recent Comments